近期,一位拥有超千万粉丝的网红博主发布的一条减肥帖子引发热议,瞬间收获了15万次点赞和收藏,其中不少粉丝在评论区求产品链接。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:一些网红通过分享精心编辑的“减肥经验”,将各种减肥产品包装成个人使用的“神器”,误导追求快速瘦身的消费者。
更为严重的是,某些网红甚至销售有毒减肥产品,导致消费者出现呕吐和肠胃不适。北京警方近期打击了一起直播销售违规减肥食品的犯罪团伙,15个直播间被关停,逮捕32人,查扣超过7万粒问题产品。
在观察了多个社交平台的减肥帖子后,记者发现网红们通常会详细讲述自己使用代餐粉后的“成功故事”,并附上显著的前后对比照片。这些视觉冲击让人们更加信服,而评论区热烈的反响又进一步刺激了更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。业内人士指出,这类网红通过与品牌方的合作,获得产品销量提成,借此牟利。
有些博主甚至假借“打假”的名义来吸引流量,进一步植入暗广告,来加强自己推荐的产品可信度。在这些帖子中,博主第二条评论往往是链接,声称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理解效果。
一些经验帖以“真实测评”为噱头,声称使用某款代餐或减肥药便能随心所欲吃各种美食,而体重却毫无下降,甚至反弹的案例也时有发生。消费者蔡女士回忆道,她购买的代餐产品口感差劲,效果不佳,甚至使她比减肥前更胖。而客服的回复只是道出个体差异,让她对自己曾经的冲动感到悔恨。
另一位消费者王女士表示也曾因某网红的推荐而购买了减肥产品,然而效果却是适得其反,体重不减反增,且对身体产生了不良影响。
专家指出,这类通过虚假宣传引导消费者的行为已然违反了广告法,然而在实际操作中,识别和处罚这类行为的一道道障碍依然存在。法律应加强对于虚假宣传的监管,尤其是那些看似无害的网红广告应在法律明晰的框架下进行制约。
律师建议,商家所宣称的减肥效果需提供科学依据,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则应负起审核的主体责任。关键词如“轻松减肥”“快速燃脂”等,能否具备科学依据应该成为监管的重要焦点。
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需主动承担起审核和监管责任,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,也应提升自身的判断力,认真评估各种网络推荐,警惕被误导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